• 8年试管助孕品牌机构
  • 国内外知名生殖医院合作
  • 安全高成功率服务保障
  • 专业客户和后勤管理系统
上海音乐学院举办民族声乐专业创办六十年系列纪念活动
时间:2021-06-21  来源:未知  点击:722次
2018年12月4日,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创办六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沪举行。此次系列活动包括图片展、音乐会和研讨会。晚上,上海音乐学院在东方艺术中心举办音乐会,鞠秀芳、常留柱、才旦卓玛、方琼、杨学进、于丽红等名家以及年轻的学员们登台演唱,展示了上音民族声乐所取得的成绩。上海音乐学院是中国民族声乐表演、教学事业的重镇,早在1950年代初贺绿汀担任院长时就已特聘著名民族民间艺人如丁喜才等参与声乐系教学活动,并与其他老师一起携手培养出包括鞠秀芳等优秀学生,《五哥放羊》《走西口》等陕北民歌经改编后传唱成为不朽的舞台经典。贺绿汀老院长在1963年《关于音乐教育的一封信》中就明确指出:“声乐艺术要得到正确发展要过五关, 即发声关、技术关、语言关、民族音乐语言与民族风格关、思想感情关。”对中国民族声乐提出了殷殷期望。1953年,王品素教授到声乐系任教并开始探索民族声乐教学事业,开全国之先河,她先后培养了22个民族数十位歌唱家,其中就包括观众十分熟悉的才旦卓玛、何纪光、宗庸卓玛等。王品素教授矢志不渝地扎根于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事业中,她曾说:“民族演唱风格的形成,是和该民族的生活环境、社会条件、文化传统、民族性格、语言规律、音乐特点分不开的,风格不是凝固不变的。一个民族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有它相对的稳定性,但又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自创建专业以来,在六十年的教学中,始终强调在我国民族传统声乐以“字”为核心,字、声、情、表相结合的发声方法和审美要求的基础上,吸收西欧传统声乐先进理念和具体演唱方法,将两者融为一体,形成具有符合现代概念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从建专业之初“少数民族班”的建立和有机地延续,强调对少数民族学员的培养,既要达到科学的发声方法,又要保持原有的演唱风格,做到在共性中寻找并体现、遵从个性,坚持以本民族对声音及相关文化内涵的审美,以本民族民歌和创作歌曲为教材,充分体现和展示本民族歌曲的演唱风格和特色。教学中加强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坚持通过艺术实践,学用结合,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互动,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探讨钻研教学,敢于打破“门户”之见,建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近年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民族声乐团队在方琼、杨学进、于丽红等教授领军下,在师资队伍建设、拔尖人才培养、创作演出、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喜人成果,为上海音乐学院“双一流”“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做出贡献。此次系列活动由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上海音乐学院统战部、上海音乐学院少数民族联合会承办。

参考资料
------分隔线----------------------------
------分隔线----------------------------